【用米做的糕-鹹糕(粿)】

 
趁著過年前的最後一個週未,夥伴們聊著說 :「嘿 !阿嬤最近在做過年的鹹糕, 你們有吃過嗎? 」 其它夥伴說的那是什麼阿? 是不是像菜頭糕這樣阿? 還是草仔粿那種?
 
其實鹹糕(粿)是因要多花功夫時間製做,並非日常家庭主食,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做的供品,大多以圓糯米製成,但鄰里的媽媽們都有各自傳承下來的比例(長糯+圓糯),磨成米漿後加入餡料,依喜好及用途做成鹹、甜的等不同產品, 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。
 
於是又勞煩阿嬤要做時與跟我們約定時間,讓夥伴們來一起看看這有趣傳統米食文化。
 
首先 圓糯米大概要浸泡6-8小時,再磨成米漿

 

再來磨好米漿,裝入粿袋,綁在長板凳上,以重物或是木棍綁壓,瀝乾水 (這個部驟與國外的傳統起司有異取同工之妙,可說是極為相似)

 
 
再來將袋口打開,就會出現所謂的『粿切』(台語)倒到大圓盆,將成團結塊的粿切(台語)用手搓散開,若要形容手感就像搓著橡皮差似著,拌入已炒至醬油色的鹹料( 香菇、蝦米、豬絞肉等) ,一起搓揉成團 ,接著至入大蒸籠中。

 
在這同時,阿嬤會生火,將大灶上的鍋內水燒滾,並在蒸籠中鋪上粿巾,四周擺置"粿氣"(台語),這是竹製的竹筒,目的是引導蒸氣對流,防止蒸氣凝結後,水珠滴到粿上,由其這是由柴火燒製更添加柴火香。
 

 
經過近3-4小時完成後,將容器抹上油,以飯匙將糕挖起,此時相當的黏稠,相當需要手腕的技巧才能完成 (因為糯米的特性,支鏈澱粉相當的高,經高溫後黏性高),不易處理,花了好一番功夫阿!還被阿嫲們糾正了好幾次 哈~

 

完成後有著滿滿的成就感,也就立馬開吃起來,超級好吃,希望藉著這些機會,帶著夥伴們了解文化、原料與傳統技藝,讓夥伴們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有更多的認識~

 
法式料理中的風土含意,不就是尋找在地的食材與在地的味覺記憶嗎
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是「像家一樣的甜點店」。
it's like a home away from home
 
如果剛好有需要喜餅服務,可以參考看看線上官網的喜餅流程;
(目前已經開放2020年 1-12月的喜餅預定喔!)
https://lihi.cc/qNWnV/fbweedingricecake